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坚持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这一思想,贯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指明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坚持人民立场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
科学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新概括。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运动本质特征的科学揭示。由此可见,是否“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检验和区别真假社会主义的试金石。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主体地位,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强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迈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等等。这些重要论述鲜明地表达了“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社会主义根本立场和原则。坚持人民至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和价值所在。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造性应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生机蓬勃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的创造。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为人民造福。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包含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发展动力的科学回答和阐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尽管新世纪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知识化信息化影响巨大,但是人民创造历史的客观规律没有变,也不可能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人民的首创精神,人民群众是我们国家前途命运的决定力量。只有始终坚持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主义立场和观点,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代表人民,以人民为中心,我们党才能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揭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这就是说,是不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我国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生产力欠发达和人口众多是最基本的国情,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决定了促进生产力发展、不断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人民立场的重要论述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根本性质,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经验和理论逻辑的统一上,深刻揭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规律。
二、坚持人民立场集中体现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根本要求
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而贯穿其中的就是坚持人民立场的价值取向,这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更加鲜明、价值目标更加集中。
中国梦集中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时代追求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几代人的梦想和追求,是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复兴蓝图和奋斗目标,代表了中国人民根本的、长远的、整体的利益。中国梦的深厚源泉在于人民,根本归宿也在于人民,人民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证明,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集中代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期盼。
“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相互促进、统筹联动的大布局、大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社会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不仅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同时是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是社会更加公平正义和人自身更加全面的发展,是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涉及到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整体改革和完善,是对人民主人翁地位和人民至高利益的实现、保障、巩固和发展。“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的实质,就是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是为了实现人民的更高更全面更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社会利益。
新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人民对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系统回答了人民需要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实现人民和时代需要的发展的时代课题。新发展理念,就是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特征,充分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既体现了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同时也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反映了人民对发展的新期待、新需求,是代表人民利益和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统一。
三、坚持人民立场从根本上回答了党和人民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这一论述,从根本上回答了党和人民的关系。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其性质和使命决定了党始终是人民利益最忠实的代表。
始终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一方面,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另一方面,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也是脱离群众。特别是在党长期执政的条件和环境下,如果手中的权力使用不当,脱离群众、损害群众利益特别是腐败这一最大威胁就极易发生。这种现象的严重后果,已经被历史和现实的许多惨痛教训所证明。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全党,“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必须切实把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放在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来认识,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可以说,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就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始终坚持伟大工程与伟大事业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是新的伟大工程,伟大事业是目标,伟大工程是保证,两者从来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协同推进。这是一条不可移易的客观规律。从党在现阶段担负的使命和加强党的建设的角度来看,坚持人民立场,就是这一规律的客观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自己的事业,我们党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至高位置,把为人民谋利益、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使人民群众从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实惠;同时,伟大的事业不但为我们党创造了无比广阔的活动空间和光辉的奋斗前景,而且极大地促使我们党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宝贵经验和无穷智慧,从而能够不断完善提高自己,推动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坚持人民至上,在学习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实践中推进党的建设工作,党的建设和党领导的事业才能蓬勃发展。
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建设经验告诉我们,党越是保持其先进性和纯洁性,就越坚强有力,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就越密切;党同人民的关系越密切,越是为人民着想,风雨同舟,生死与共,为人民谋发展、谋利益,人民就越拥护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从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等各个方面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比如,思想教育方面,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着力从思想上正本清源、立根固本;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方面,从整治“四风”到“老虎”、“苍蝇”一起打,以零容忍的态度重拳反腐;制度建设方面,从颁布实施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到出台《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这一切,都是旨在解决好新形势下党同人民群众关系这一重大历史性课题,使全党能够更好地实践党的宗旨,更切实地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实践再次证明,治党标准越高,治党越严越全面,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就越能从根本上得到密切和加强,党就越能保持其先进性、纯洁性。
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就是一致的、统一的。党代表人民,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需要在党的领导下走向幸福,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加强党的领导与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的历史创造者作用,二者结合得越好越紧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越是蓬勃向前,充满生机活力,人民就越满意。坚持人民立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生动而具体地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地位的统一、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必将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开辟更加光辉灿烂的前景。(作者: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资料来源:2016年9月7日《党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