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若玉 图/李俊尚)
每天一个
心理学知识
当你害怕被“打分”时,心里在想什么?

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开会时,本来对方案很有想法,却因为害怕说错话而选择沉默;在面试中,觉得别人正在用“挑剔的眼光”看待自己,以至于表现失常?这种担心被别人评价的心理压力,就是心理学中的“受评忧虑”。
什么是受评忧虑?

受评忧虑(Evaluation Apprehension)是心理学家科特勒(Cottrell)提出的概念,指个体因担心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而产生的不安、紧张或压力。这种忧虑常在我们意识到自己正在被观察、评估或可能被批评时出现,特别是在社交、工作或学术场景中表现突出。
受评忧虑的表现

行为上的犹豫: 例如,在公众场合说话时语速加快、容易结巴,或者因为害怕犯错而不敢主动表达想法。
心理上的紧张: 感到心跳加速、手心出汗、无法集中注意力,总是预设最糟糕的评价结果。
逃避行为: 通过回避特定场景来避免被评价,例如推迟任务、放弃挑战或找借口不参与集体活动。
受评忧虑的心理机制

社会评价的压力:
人们本能地渴望被认可和接纳,而负面评价可能会威胁自尊,导致心理不安。
失败恐惧的驱动:
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会让我们对失败的后果进行放大性想象,产生对表现不佳的恐惧。
“聚光灯效应”:
我们常错误地认为自己是他人注意的焦点,导致对评价的敏
感度提高。事实上,别人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关注我们。
如何缓解受评忧虑?

正确看待他人的评价:
明白评价并不等于否定。别人的看法是短暂的,而你的成长和努力才是长久的。
专注于过程而非结果:
与其担心别人怎么看,不如专注于提高自己的技能和完成任务本身。
练习暴露疗法:
有意识地参与需要被评价的场景,逐步适应压力,建立更强的心理韧性。
设定适度的期待:
理解没有人是完美的,适当接纳自己表现中的不足,避免对自己过于苛责。
发展内在自信:
将自我价值建立在自己对努力和成长的认可上,而不是外界的评价中。
评价是他人的行为,自信是自己的选择

生活中真正需要关注的不是他人的看法,而是我们自己如何看待自己。过度担心外界评价,只会让我们失去探索、尝试和进步的机会。学会放下对“完美”的执念,把焦点从他人的眼光转移到自己的成长上,你会发现——被评判并不可怕,丧失内心的平和才是最大的损失。
养生非一日之功
见效贵在坚持